关于《吉尔伽美什史诗》译本原典的吐槽、联想与抠糖合集

(主要是想对之前写过的文章做个类似于背景补充的东西,一共分三个部分)

主要参考文本:

李晶,《<吉尔伽美什史诗>译释》,2008

[美]斯蒂芬·伯特曼 著,秋叶 译,《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社会生活》,商务印书馆,2016  

预警:不理智磕糖可能存在(顶锅盖),前两部分存在较多废话,不想看啰嗦的科普而想直接看抠糖的请第等待第三部分(鞠躬)  

第一部分:翻译的若干姿势

可能有人会问啊:为什么一上来就要说翻译的问题啊?因为这翻译问题恰恰是《吉尔伽美什史诗》这一文本的重要问题所在。 

现行的《吉尔伽美什史诗》标准版是于19世纪中后期(主要是1853年、1872-1876年对尼尼微,尤其是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的发掘)陆续通过考古发掘与后续研究问世的,对于其文本本身的年代,通行的解释是公元前1300年由一位名叫辛勒乌尼尼(Sinleqquinninni)的书吏整理,也就是说,标准版史诗的定稿不早于中巴比伦时期(确切来讲应该是加喜特王朝时期)。

问题就这么来了:现已知不管是哪个阶段的巴比伦,其官方语言是巴比伦语——阿卡德语的分支之一;然而,历史上的吉尔伽美什的生活年代应为公元前2700年左右,那时候的伊拉克南部还属于苏美尔文化地域。(乌鲁克位于伊拉克南部,幼发拉底河下游边上;另两座苏美尔文明的主要城市,埃利都和乌尔,应该是沿海城邦,现在已经是内陆地区了。)并且,苏美尔语和阿卡德语分属不同的语系。

这里有个小小的知识点:统治范围,苏美尔<阿卡德(阿卡德由北至南统一苏美尔诸城邦);文化层面,苏美尔⊂阿卡德(包括阿卡德帝国、巴比伦王国和亚述帝国)。起码在语言方面,苏美尔跟北方阿卡德等塞姆族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别问我赫梯、米底、埃兰和迦南啥的,问就是超纲了。)

因此我这里说的翻译问题就是:很多专有名词其含义与解释或许因为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而趋向统一(比方说神话方面),但名词翻译真的区别很大。

真实案例之一就是吉尔伽美什本人的名字。是,我必须承认,巴比伦起码在文化建设层面传播力量很是强劲,但不看最开始的《吉尔伽美什史诗》的版本,谁又能想到从苏美尔语的拼写翻译过来这位君主的名字是“比尔伽美斯”啊?毕竟《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文字形式的记载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现已知关于吉尔伽美什的最早年代的泥板,约完成于公元前2600年),而且以古苏美尔语写成,大体记载了比尔伽美斯所在的乌鲁克的三代王位承袭以及比尔伽美斯与天牛的战斗、王与年轻人们嬉戏打闹等寥寥事迹,但流传程度十分可怜。

还有诸位神怪的名字。首先是爱欲与战争女神伊什塔尔,这个名字实际上是阿卡德语,若是真正放到当时乌鲁克的文化语境当中应该被称作是“伊南娜”。还有史诗中的太阳神沙玛什,用苏美尔语应译为“乌图”;天神安努,苏美尔语的表述是“安”;月神辛,对应苏美尔语的“南那”。还有洪水先知乌特纳匹诗提姆(Utnapishtim),在苏美尔原本的神话中名字叫“齐乌苏德拉(Ziusudra)”。以及,雪松林守卫怪兽洪巴巴,苏美尔语对应“胡瓦瓦”。

不过既然已经扯到了苏美尔版本的史诗,那就继续掰扯一段好了。

之前有说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的史诗,内容上相对独立且简洁。到了更晚一点的苏美尔文化复兴时期,即公元前21世纪末期的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出现了轮廓更加清晰一点的独立五单元的故事:(以下内容概括自《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社会生活 · 语言、文字与文学》的相关内容)

1.“比尔伽美斯与基什王阿伽”,又名“阿伽的使节”。主要讲述乌鲁克之王比尔伽美斯与送来恐吓信的基什王阿伽之间的较量,最著名的情节就是关于比尔伽美斯鼓舞年轻人战斗的演讲(在此过程中把主和的长老们排在一边,大概要表现出王的权力与长老们的权力之间的博弈,以及政治主张的代沟),以及获胜方的比尔伽美斯释放被俘的阿伽。整段故事没有神话相关的描写,更接近于世俗化的英雄颂歌。

2.“比尔伽美斯与雪松林”。跟标准版的情节不同,在此版本中,多了“河流上的浮尸”这一情节,而尸体是比尔伽美斯出征雪松山的关键影响因素(想依靠不朽的功绩对抗有限的寿命);众人是依靠天上的七个星座作为向导找到雪松山,在与胡瓦瓦战斗的过程中也没有太阳神召唤的十三类风的帮助,比尔伽美斯是依靠自己的技巧和智慧获得胜利(用相对而言微不足道的允诺与礼物换取胡瓦瓦的神力),并且还主张放了失去力量的胡瓦瓦——然后胡瓦瓦就被恩奇都砍头了(惨 胡瓦瓦 惨)(巴比伦标准版里,洪巴巴是由听取恩奇都意见的吉尔伽美什亲自斩首)。并且,苏美尔版本的史诗当中,比尔伽美斯一行人是先伐倒雪松才惊动了山林警卫胡瓦瓦;标准版则是俩人在杀死洪巴巴后才砍树。 

这段故事读下来让我不禁怀疑,是不是这种故事启发了后来的古希腊神话中“伊阿宋与黄金羊毛”、“赫拉克勒斯取金苹果”的传说?毕竟都是“英雄人物战胜守卫宝藏的怪物以获取自己应得的东西”这种逻辑设定啊喂。

多说一句,苏美尔版本的故事里,恩奇都的设定是比尔伽美斯的人类仆从,到了古巴比伦时期才变为为半人半兽的生灵,身份也逐渐变为平等的朋友。

3.“比尔伽美斯与天牛”。在这段故事里,苏美尔版本跟巴比伦标准版有很多不同的地方:(1)比尔伽美斯是在沼泽地里划船的时候遇见女神伊南娜,巴比伦是在室内(应该是浴室);(2)增加了比尔伽美斯母亲的警告(伊南娜代表危险与堕落)和吟游诗人卢伽尔伽班伽尔对天牛将近的警告;(3)比尔伽美斯亲自将牛的两条后腿扔向伊南娜(不愧是你),过后又将牛角献给女神(巴比伦的故事中,牛角被献给先辈卢伽尔班达)。

4.“比尔伽美斯与阴曹地府”。这段故事的后半段对应标准版史诗的第十二块泥板,即玩具丢失、恩奇都下冥府即之后讲述所见所闻的情节。而故事的前半段,女神伊南娜得到一棵柳树并种到自己的花园里,但柳树被其他恶灵占据;比尔伽美斯帮女神砍倒了树,女神得到了木料,又给比尔伽美斯一部分,比尔伽美斯用得到的木头做了玩具。

5.“比尔伽美斯之死”。“死”并不是真死,而是比尔伽美斯躺在死亡之床、在梦里接受众神对自己命运的裁决:该不该长生不死。诸神在裁决中提及了比尔伽美斯的出身(半人半神)、事迹(包括前面几个独立故事中没提到的“造访大洪水幸存者齐乌苏德拉”),而最终结果是:比尔伽美斯到冥界成为判官(到巴比伦时期演变为冥府的一位神灵而不只是判官),并与家人还有恩奇都团聚。君王醒后为自己安排了陵墓的修建计划。(这段葬礼安排的描写到了后世被移植给恩奇都。)

总之,史诗文本在当时处于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在漫长的层累过程中增添了“乌鲁克的城墙赞颂”、“先知与大洪水”等的内容。并且时代越接近于中后巴比伦时,文本就更加接近于标准版。

评论
热度 ( 8 )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_顾容晚_ | Powered by LOFTER